魏晋至隋唐的雕塑名家
1.戴逢与戴颐
(1) 戴逵,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工书画,博学而有才气,,终生遁世不仕。在绘画方面,擅长表现人物、故事、佛像及山水。他的作品对民间创作有很大影响。他以擅长画佛教雕塑著称,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技法表现,改善从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族易于接受的佛教雕刻形象。他用 10 年精力制作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维摩诘像》、狮子国进献的玉佛并称“瓦官寺三绝”。
(2)戴颙(yong),戴逵之子,东晋至刘宋时著名雕塑家。他在处理大型雕塑作品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技巧。
2.初唐著名雕塑家
(1)韩伯通,画迹精妙,兼善塑像。
(2)宋法智,与吴志敏、安生同被命名为相匠,最长于传神。
(3)吴志敏,受到皇室重视的“相匠”之一,他熟练的塑造技巧也往往表现在捏塑高僧的塑像上,这些塑像具有高度写实的水平,往往使人感到和塑造对象十分相像。
3.杨惠之
唐代雕塑家中,最为知名的是杨惠之。杨惠之,苏州吴山(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据说他和名家吴道子一同师法张僧踩派的绘画,在长安千佛寺画有涅繁变等壁画。塑造的技术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创造据说都是由杨惠之开始的,他的雕塑合于相法相传他创作当时著名演员留杯亭的雕塑,十分传神。他尤其擅塑罗汉像,首创将人物安排在山石背景中的样式——“壁塑”(亦称“影塑”)。
陵墓雕塑
1.石兽
南朝宋孝武帝首开陵前列兽之风。南朝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睛景安陵前的麒麟等具有代表性,雕刻设计的意向是十分成功的。
唐代的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其中昭陵六骏、乾陵和顺陵的石刻是唐代石刻的典型。
★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唐陵中规模最大。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前浮雕。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弱、白蹄乌、特勒票青雅和什伐赤。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昭陵六骏”是我国浮雕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唐代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
乾陵神道石刻有着完整的设计,自此开始,形成唐陵定制。其中的石兽雕刻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石狮蹲踞在高台上,两只前腿直撑在台面上,张口仰胸,显出充沛的力量及一定的理想特点。外族酋长像立于乾陵之前,明显为了从政治上夸耀唐代的伟业。
顺陵石狮和独角兽高大独特,四足挺立。石狮作缓步停留姿态,单纯而有力,具有整体的完整性,充分表现出对纪念性石刻特点的掌握。
2.陶勇
(1) 魏
曹魏、东吴墓极为俭朴,随葬明器和陶俑数量不多,水平不高。蜀汉墓葬承袭东汉制度造型简洁生动,代表了三国陶俑的水平。
(2)晋
①西晋随葬的俑比三国时期数量略多,题材有所扩大,制作水平也呈上升趋势。
②东晋的陶俑制作简洁精美。
(3)南北朝
①南朝陶俑,眉目清秀,表情熙悦,姿态生动。
②陶俑通常彩绘,多以出行、仪仗的形式排列,大量出现少数民族的人物,间有庄园内的生活场景。在艺术成就和制作技巧上为其后光彩夺目的唐三彩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4)唐代
唐代在前代彩绘陶俑的基础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三彩俑。三彩俑是在白色黏土胎的外表按设计需要施以含铜、铁、锰、钻等釉料着色剂,加入铅做助熔剂,经低温烧制后,釉色呈光鲜富丽的绿、蓝、猪三色,故称三彩俑,具有以下特点:
①初唐的三彩俑,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
②盛唐的三彩俑,时尚、丰肥、艳丽的审美情趣与绘画上流行的周防画风相一致。
③著名的作品有 《三彩女俑》《骆驼载乐俑》等。
骆驼载乐俑 唐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