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
1.魏晋书法名家
(1)钟繇,魏国人,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传为钟繇所书的摹刻本有《荐季直表》《宣示表》。
(2)皇象,东吴书法家,字休明,擅小篆、隶书、章草及楷书。传为皇象“二体”(章草、楷书)所书的《急就章》,字体规整、功力深厚。章草笔画简化相连,虽存隶意但磔笔轻,字体方正,字间却不相连属,有“周旋卒迫、纵任奔放”之感。传为皇象的《天发神谶碑》,以隶体效篆书,力度雄强,画如铁石,每个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
(3)陆机,西晋书法家,著有《文赋》,影响颇大。传世的《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由于《平复帖》是书札,力求简便,虽尚存隶书笔意,但其笔画轻重、字之结体,特别是气势通篇一贯,已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
2.“二王”与东晋南朝书法
(1)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人称王右军,初以卫夫人为师,后取法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等,兼取众长,善于思考,从而改变了汉魏以来书法质朴浑厚的特点,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成就之一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婉转的书体新风,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变革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
代表作有《兰亭序》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摹刻本极多,传世的尚有《官奴帖》《姨母》《奉橘》《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2)王献之,字子敬,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鸭头丸帖》《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王献之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他的才华特别表现在行草书上。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己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王羲之《兰亭序》
隋唐书法
1.唐初著名书法家
(1)欧阳询,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对书法有其独特的见解,有书法“八诀”,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等。
(2)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代表作是正书碑刻《孔子庙堂碑》,还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钞》共一百六十卷,摘录了唐初能见到的各种古书。
(3)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4)薛稷,唐代画家,书法家。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
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列唐初四大书家。
2.颜真卿与柳公权
(1)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东),人称“颜鲁公”。擅楷书、行书,以大楷著称,巨书字如锥石,浑厚雄强。论者称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代表作:早期有《东方朔画赞碑》,成熟期作品有《中兴颂》,晚年有《颜家庙碑》等,他的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坐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相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2)柳公权,晚唐书法家,字诚悬,以楷书著称。与颜体不同,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时有“颜筋柳骨”为誉,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意气充足,是其楷书的代表。行书墨迹有《蒙诏帖》。
3.张旭与怀素
(1)张旭,苏州人,官至长史。嗜酒,世称张颠。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代表作有《草书古诗四帖》等。
(2)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生于开元末,疏放不拘细节。晚年精于翰墨,草书别具一格,自称草书受夏季云气涌动、变化万端的自然气象的启发。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醉素”(亦称“颠张狂素”)。代表作《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等。
颜真卿《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