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知识 | 画像石与画像砖

2023-10-14

图片图片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 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盛行,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了四个中心:①山东、苏北、皖北区;②豫南、鄂北区:③陕北、晋西北区;④四川地区。

(1)东汉前期南阳地区的画像石内容很丰富,有范受袍、晏子谏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还有伏羲、女娲、四神、天象、击剑等画面,雕刻方法主要采用粗犷的浅浮雕,布局简洁,具有古朴豪放的特点。

(2)东汉后期,在河南南阳地区,以襄城茨沟永建七年画像石墓、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许阿瞿墓为代表,两者皆属砖石混合结构墓。前者有二龙穿璧、翼龙、翼虎、神熊、游鱼、蟾蜍等石刻画像,后者有孩童观赏游戏乐舞、执笏门吏、铺首衔环等石刻画面,艺术风格趋向粗放简率。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画面善于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如《闵子骞失棰》等: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受到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图片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汉代面像石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构图方式、形象塑造和雕刻技法三个方面。

(1)主要构图方式遵循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2)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3)有线线浅浮雕等,画像石最普遍的是减地平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剔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

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

其制作工艺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坯砖,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案和图像,分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一般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东汉是画像砖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及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它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各地的画像砖各有特色:山东朴重、四川活泼、河南雄健,在中国绘画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秦汉至西汉初期,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

(1)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画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类。图案有骑马射猎、宴享宾客等画面;在咸阳秦宫遗址,还出土刻画着龙凤图案及人面鸟身的画像空心砖,线刻流利生动;此外,还有一种模印几何纹铺地方砖。

(2)西汉初期有“回”字纹与菱格纹的铺地方砖,以及浮雕感强的青龙、白虎等四神画像砖;西汉中后期出土的模印空心砖,多采用阳模,题材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扶桑、朱雀等。

(3)东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门阙仪卫、车马出行、宴饮观舞等场面,也有反映封建庄园经济生产及集市贸易的场面,代表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荷塘渔猎画像砖》等。

图片

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东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