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石刻
(1)汉代石刻深沉雄大。西汉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及园林、陵墓装饰雕刻上。
(2)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做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霍去病墓石刻:霍去病墓石刻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侧,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人与熊等14 件,另有题名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做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马踏匈奴》石刻是这组纪念碑群雕的主体,在高 168 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以一匹气宇轩昂、卓然而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仰卧朝天的失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告诫人们不可放松警惕。整个雕塑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尾部分作了大起大落处理,形象十分醒目;马腹下不做凿空处理,可能为技术所限,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厚重、稳定的感觉。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马踏匈奴 西汉
霍去病墓石雕群将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质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展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吸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技法避免早期雕塑技术尚见生拙的弱点,采取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石雕艺术一大特色。
(3)东汉石刻人像多采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具有凝重雄健的格调,典型遗物是四川灌县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造型劲健的大型石辟邪、石天禄等石兽,也是东汉石刻的新成就。
(4)东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佛教美术的创作。
☆青铜铸像
秦汉的青铜铸像宏伟壮丽。秦汉时代,青铜铸像也有辉煌的创作,形体巨大,设计巧妙,工艺精良。
秦代的代表作有秦始皇陵墓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形体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铸工无比精良。西汉后期,如茂陵东侧出土的鎏金铜马等。
☆《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擂台墓。通高 34.5厘米,作者独具匠心,铸造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右后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暗示天马奔驰的速度超过了燕隼,具有挟风带雨的气势。其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马踏飞燕 东汉